详情标签_06.jpg


食品检测服务的流程通常包括样品受理、样品制备、实验检测、数据处理与审核、报告编制与签发等核心环节,不同检测机构或检测类型(如出厂检验、型式检验、风险监测等)可能在细节上略有差异。以下是通用流程的详细说明:


一、样品受理与前期准备

1. 业务沟通与需求确认

客户咨询:

客户提出检测需求,如检测项目(农药残留、微生物、重金属等)、执行标准(国标、行标、企标等)、检测目的(出厂检验、市场监管、进出口通关等)。

方案制定:

检测机构根据客户需求制定检测方案,明确检测项目、方法、周期、费用等,必要时签订检测合同。

2. 样品采集与接收

采样方式:

客户自行送检:

客户按要求提供样品(需注意样品包装、储存条件、代表性等)。

机构现场采样:

检测机构派人员到生产/流通环节采样(如食品加工车间、超市货架),样品符合标准要求(如无菌采样、随机抽样)。

样品登记:

核对样品信息(名称、数量、规格、生产批号等),检查样品状态(如是否破损、霉变),填写《样品受理单》并由双方签字确认。

3. 样品留存与管理

留存备份样品以便复检,样品储存于适宜环境(如冷藏、避光),在检测周期内性质稳定。


二、样品制备与前处理

1. 样品制备

根据检测项目对样品进行处理,如粉碎、均质、溶解、过滤等,使样品均匀化并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。例如:

固体食品(如粮食、肉类)需粉碎成粉末或匀浆;

液体食品(如饮料、酱油)需摇匀或稀释;

罐头食品需去除不可食用部分(如骨头、包装材料)。

2. 前处理(关键环节)

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提取目标分析物,去除干扰物质。常见方法包括:

提取:用溶剂(如甲醇、乙腈)提取样品中的农药残留、兽药残留等;

净化:通过固相萃取(SPE)、凝胶渗透色谱(GPC)等方法去除脂肪、色素等杂质;

消解:检测重金属时,需用强酸(如硝酸、高氯酸)消解样品,使金属元素转化为离子状态。


三、实验检测

1. 方法选择与仪器准备

根据检测标准选择合适的方法,如:

微生物检测:平板计数法、PCR法(用于致病菌鉴定);

化学污染物检测: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(GC-MS)测农药残留,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(ICP-MS)测重金属;

营养成分检测:凯氏定氮法测蛋白质,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测维生素。

调试仪器设备,运行正常(如校准天平、检查色谱柱性能)。

2. 样品检测

检测人员按标准流程操作,记录原始数据(如仪器响应值、菌落数),并进行平行样检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(通常要求平行样相对偏差不超过一定范围)。

同时进行质量控制:

空白试验:排除试剂、环境对结果的干扰;

标准品/质控品同步检测: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。


四、数据处理与审核

1. 数据计算与整理

根据检测方法公式计算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,如:

农药残留浓度(mg/kg)=(仪器测定值×稀释倍数)/样品质量;

菌落总数(CFU/g)=平板平均菌落数×稀释倍数。

2. 结果复核与审核

初级审核:检测人员自查数据完整性、计算准确性,判断结果是否符合标准限值(如国标规定的污染物限量)。

二级审核:由资深检测人员或技术负责人复核,检查方法适用性、质量控制结果(如空白值是否合格、标准品回收率是否在允许范围内)。

若结果异常(如超标),需重新检测或核查样品制备、仪器参数等环节,必要时启用备份样品复检。


五、报告编制与签发

1. 报告内容

基本信息:样品名称、编号、检测机构名称、委托方信息、检测日期;

检测结果:各项目实测值、标准限值、结果判定(合格/不合格);

方法说明:采用的标准编号、检测仪器型号;

其他:报告编号、有效期、骑缝章、检测人员和审核人员签名。


2. 报告签发与交付

经机构负责人批准后,加盖“检测专用章”和“骑缝章”,以纸质或电子形式交付客户。

若检测结果不合格,按规定向客户反馈并告知复检权利(如需),同时根据法规要求向监管部门上报(如涉及食品安全重大风险)。


六、后续服务(可选)

结果解读:

为客户解释检测报告,分析不合格原因(如生产工艺问题、运输储存污染);

技术咨询:

提供改进建议(如优化原料采购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);

报告归档:

检测机构保存报告副本及原始记录(通常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),以备追溯。


注意事项

时效性:

微生物检测样品需在采样后尽快检测(通常不超过24小时),避免微生物繁殖或死亡影响结果;

合规性:

检测机构需具备CMA(中国计量认证)或 CNAS(实验室认可)资质,报告具有法律效力;

隐私保护:

对客户信息和检测数据保密,未经允许不得泄露。


如需了解特定食品(如婴幼儿配方奶粉、保健食品)的检测流程,可进一步说明具体产品类型。


详情标签_05.jpg1745716134189200.jpg

分享到